首页 政务资讯 政务公开 政府领导 五通桥区情 部门乡镇 政民互动 办事服务 生活服务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片区发展差异化 农旅融合提质效 ——竹根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22-08-12 10:39    来源:竹根镇      字体:    特大    颜色: 绿
打印 分享到:

近年来,竹根镇依托其中心区位优势、特色农业资源,用好用活国家2A景区“木鱼人家”、水晶火龙果园等资源,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前,竹根镇成功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2个、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3个。

一、“一片区一特色”

竹根镇以“片区”为抓手,着力探索片区“差异化”发展路径,创造性提出“美丽小西湖·硅谷生活城·城市后花园·农旅试验地”的乡村振兴发展定位,探索用好丁佑君红色研学基地、中国根书艺术馆等文化资源,持续壮大七彩田园、水晶火龙果园区、蓝莓基地、盐乡欢乐果场等农业园区,分区制定发展规划。

(一)龙门片区——乡村振兴‘试验田’·农旅融合体验园

该片区覆盖竹根镇龙门村、多宝村、柑子村、红军村,以龙门村为中心,形成了2条农旅融合走廊,一是特色农旅产业走廊:柑子西岸蓝莓基地→荷塘月色体验山庄→红军村盐乡欢乐果园→龙门村水晶火龙果→三多种养殖示范园→多宝村“63”+七彩田园,核心产业面积达到3200亩;二是茫溪河亲水休闲走廊,此项目包含9公里的环线乡村骑行观光道-1.6公里的茫溪河休闲亲水步道-63号汽车露营研学基地(七彩田园)。骑行道于2月份完成370万元的骑行产业道路黑化、彩色标线及绿化;亲水步道投资2440万元,已于3月动工建设,预计年底完工;荔枝湾63号营地与多宝村七彩田园已签订合作协议,准备打造集研学、露营、赛车、攀爬、水上项目、荷塘等为一体的450亩农旅融合园区,社会累积投资1000万元,定于7月正式开园。

(二)青龙片区--花卉苗木小世界·绿色硅谷休闲园

青龙片区覆盖青龙村5个组,面积约3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紧靠绿色大硅谷,产业以花木苗圃种植为主,一直是五通桥区的苗圃种植基地(花木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片区内还有1个150亩的荔枝、桂圆采摘园。硅谷的建立后,餐饮及住宿需求旺盛,1栋民房的租房成本已达到5000元/月,基于此,将青龙村定位为:以发展花木种植为基础,以特色民宿、餐饮为特色的产工融合发展示范村。为此,我镇一是以竹根“五微模式”打底,争取了300万元项目资金进行人居环境提升(3.4公里道路黑化、56户民房风貌、沿线道路绿化),截至目前已完成120万元投资;二是利用中省财政资金100万元+集体资金50万元流转闲置宅基地,打造特色民宿,对标工业企业职工,当前已完成宅基地流转。

(三)翻身片区-红色文化研学地·繁华都市后花园

该片区覆盖翻身村木鱼山、菩提山、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锅圈湾亲水步道、龙洞湾生态谷,面积约1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位于竹根镇主城区东面。当前结合现有三产农家乐规模化发展基础,依托产业环线上的丁佑君历史纪念馆、中国根书艺术馆、国家2A级木鱼人家、锅圈湾-工农业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农家乐鼻祖王家花园等优势文旅资源,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村,点燃主城区“周末经济”,让城区居民周末家门口的“转悠”更加凤舞、更有层次感的体验之旅。目前,已完成500米研学环线彩色步道的新建和200平方米的微公园打造,下一步拟使用省级、市级奖补资金70万元,对末端的锅圈湾按照城市文化街区的模式,打造500米的历史文化巷、300米的亲水步道和50亩的龙洞湾景点;引进了农兴茶叶专业合作社,当前已流转土地300亩,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和报批设施农用地指标,拟打造1个占地3亩的茶叶品鉴加工中心。

(四)小西湖片区--有‘盐’有‘味’龙舟乡·水清岸绿小西

“小西湖”环绕竹根镇主城区,水域面积达0.64平方公里,沿岸古榕遮天蔽日,水面碧波如镜,微风轻拂,碧波荡漾、五光十色,泛舟水上,举目远眺,四周黛山如画。清代诗人李嗣源赞道:“垂杨夹岸水平铺,点缀春光好画图;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称,也有“十里山水十里城”之誉,此片区依托城市更新、亲水步道建设等城市项目,建设的美丽竹根滩。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我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主动参与意识还不够强。二是资金统筹能力还不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时还存在“见子打子”的现象,未综合统筹各级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能未达到最佳。三是缺乏人才支撑。后备人才不足,缺少懂农业、懂技术的专业人才,缺少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人才。

下一步,竹根镇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发展路线,壮大火龙果、蓝莓、花木等优势产业。扎实开展“五清”行动,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完善村、组道路安全保障设施,加强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等建设,强化各类项目资金“大统筹”,全面改善乡村生活成产水平。积极开展“四好村”创建及文明家庭、“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开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局面,争创省级实施乡村振兴先进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