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关于印发《五通桥区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5-04-30 10:51
文章来源:五通桥区自然资源局

五地灾指发〔2025〕1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

经报区政府领导同意,现将《五通桥区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五通桥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

2025年4月30日

五通桥区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5年五通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五通桥区“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规定以及国家、省、市、区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全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概况

五通桥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区域上属于三级盆地中切丘陵区。岷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区域内82%的国土面积属地质灾害易发区。截至2025年4月,全区登记在册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其中崩塌14处,滑坡3处,分布在5个镇11个村(社区)15个组,不同程度威胁群众85户254人和1510万元财产安全。

二、2025年全区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致灾因素分析。

1.地质环境致灾分析。五通桥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区域上属于三级盆地中切丘陵区。总的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向中部倾斜,地貌有平坝、丘陵和低山,以丘陵为主。区内北部及中部地带海拔介于400—500米之间,相对高差较大,切割较深,起伏较大,为中切割多形态深丘地貌;西南部低山区属背斜山地带,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切割深,起伏大,多为深沟宽谷的低中山地貌。区内水系发育,岷江南北纵贯全境,为过境大河,境内有茫溪河、磨池河、沫溪河、眠羊溪等河流从丘陵区或低山区流出,分别从东部和西部汇入岷江,在河谷强烈下切侵蚀作用下,区内局部地方地形陡峻,稳定性较差,且雨季沟谷水动力较强,对沟岸的冲刷和侧蚀作用强烈,存在诱发河谷两岸地区出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2.降雨趋势预测。五通桥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显著复杂多样的局地气候特征,暴雨、洪涝是主要气象灾害,多年平均暴雨日数达3-4次,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58.0毫米。据区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汛期(5—9月)总体气候情况接近常年,强对流天气和暴雨洪涝次数接近常年,河西片区强降水分布不均,易诱发山洪、泥石流,气象灾害风险较大;盛夏(7—8月)有阶段性高温热浪,个别镇有一般强度伏旱发生。汛期全区有3-5次区域性暴雨,其中有1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局部洪涝偏重,期间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区域性暴雨开始于6月中上旬,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结束于9月中下旬。汛期气温较多年平均偏高0.5℃,为24.0—25.0℃;汛期总降水量较常年正常略偏少,为700—800毫米。因此,我区特殊的地质环境在强降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3.工程建设致灾分析。因采矿、修路、建房等不合理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一旦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且表现为突发性强、危险性大。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以边坡施工中不合理切坡、堆载及地下硐室开挖为主。对于这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应以整个施工期为重点防范期,其重点防范区包括已有潜在不稳定高边坡及影响区、边坡施工区及影响区、地下硐室开挖区及影响区。工程建设主管部门要按责任分工加大对本部门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管力度,具体责任人及任务要明确,做到监管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

(二)地质灾害预测。根据全区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发育、人类工程活动等状况,结合年度降雨趋势预测,2025年全区地质灾害仍将可能呈频发、多发、高发态势,呈点多、面广、规模不等、成灾快和难治理等特点,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为主;石麟镇、西坝镇、金山镇等部分靠山靠崖、高陡边坡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期。汛期(5月-9月)是全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高峰时段在主汛期(6月-8月),特别是特大暴雨、大暴雨、连日降雨、短时强降雨时段及雨后2-3天,需予以重点关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活动以全建设周期为重点防范时段。

(二)重点防范区域。全区8个镇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按地质条件划分重点防范区域为:

1.东部低山浅丘区。位于岷江以东,包括金山镇、牛华镇、金粟镇、竹根镇等。区内地势较缓,地质构造条件简单,构造单元属威远穹窿与峨马复式背斜之间的宽缓地带,除褶皱转折端、构造单元结合部以外,一般较稳定。出露地层以侏罗系红色砂岩、粘土岩为主,地层产状平缓,地形切割深度不大,坡度一般较缓,但人口相对密集,地质灾害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建筑、交通、水利工程等活动较频繁,危害也较大。该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主要分布在金山镇、牛华镇、金粟镇等一带。

2.西部低山深丘区。位于岷江以西,包括石麟镇、西坝镇、冠英镇、蔡金镇等。大地构造上属四川盆地西南缘、峨马复式背斜东翼北端较宽缓地带。出露地层以白垩系、侏罗系红色砂岩、粘土岩为主,地层产状大部分较平缓,多属低山、深丘地貌。褶皱转折部位岩体破碎,山体稳定性较差。建筑、交通、水利、采矿等在区内分布不均,活动较频繁。该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主要分布在石麟镇、西坝镇、冠英镇等一带,局部还发育有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主要为村庄、道路、工矿企业等。

(三)重要防范对象。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农家乐、景区和安置点、工矿企业施工区及工棚营地等人口聚集区;靠山靠崖、临沟临坎的房屋前后及左右两侧等易发灾地段;在建公路、铁路、水利、大型深基坑、高陡切坡等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交通干线与山区公路沿线、旅游景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区域以及已排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属重点防范对象。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全面落实防灾责任体系。各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全面准备,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三管三必须”要求,铆紧“区镇村组点”五级防灾责任链条,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属地责任、村(社、点)一线处置工作责任和包保责任制度。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防胜于救”“四季防地灾”理念,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防灾机构,充实防灾力量,落实防灾措施,补齐短板,夯实基层防灾基础。要加强各级新任防灾责任人员业务培训,确保工作不断档。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牢地质灾害防治这个“生命工程”,梳理形成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明确任务分工,健全责任考核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点到人。

(二)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区自然资源、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要加强信息互通、会商研判和协调联动,强化汛期联合调度,形成防灾合力。自然资源部门要发挥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统筹抓好防灾工作落实。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监测预报,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自然资源、发改、经信、教育、住建、交通运输、水务、文广旅、应急等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地灾”“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的刚性要求,督促指导做好本行业本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在建工程施工作业单位防灾责任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管。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重要信息、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建立信息双向互动机制。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2〕121号)的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强化风险隐患动态排查。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各环节,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动态巡查和群专结合的排查机制,做到隐患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依托地勘队伍技术优势,聚焦已知隐患点、高陡边坡、靠山靠崖、沟口等易发灾地段和村庄、场镇、人口聚居区、交通沿线、在建工程及工棚营地、重要基础设施、旅游景区、野游景点等重点部位,在汛前按照“拉网式、全覆盖”的要求深入细致地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患风险要逐一登记造册、落实责任单位,细化落实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工程治理、排危除险等防范措施。支持和鼓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巩固基层在防灾工作链中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强化以村(社区)、社(组)、基层单位、景区和在建工地为单元,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的群测群防体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工作,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加快提升风险源头防控能力。

(四)优化预警避险闭环管理。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强化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健全落实“3人1屋”、预警“叫应”、避险核实、交叉验证等机制,形成预报、研判、预警、叫应、转移、安置、评估、返回等8个环节完整工作闭环。要健全“人技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分级预警、短临预警和普适型监测联动机制,加强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和专业设备运维。要加强群测群防队伍规范化建设,及时培训,按照每个隐患点不少于1人的标准落实监测员,并于汛前向社会公示,加强对监测人员考核管理,督促履职到位。要加强已建专业监测设备管理维护,动态优化预警阈值和预警模型,确保正常发挥防灾功效。要完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电视、广播等载体,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并全覆盖传达至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及受威胁群众。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五通桥区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印发五通桥区地质灾害避险转移闭环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五地灾指办发〔2024〕2号)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避险转移工作,要刚性执行“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工作要求,在降雨来临前、发现成灾迹象及风险研判不清时,果断组织受威胁群众(含辖区内在建工程施工作业人员)主动转移避让并妥善安置、加强管控,切实做到“应转尽转、早转、真转,不安全、不返回”。

(五)深化防灾能力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赋能防灾一线、分级分类实施、点面结合开展、全面协同推进”的原则,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综合培训、分类避险演练、立体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水平和避险能力。将基层急需的“应知应会”和直接相关的政策规定、专业知识及实践案例,普及到受地灾威胁群众、基层一线防灾人员、支撑队伍技术人员、防灾责任人、安全责任人,特别是各级换岗轮岗人员,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组织指挥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驻守专业技术支撑队伍的支撑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创新运用科普教材、警示教育片等载体,通过户外大屏、“村村通”广播、移动宣传车等形式延伸宣传触角。要加强“三断”、夜间等特殊情形下的实战避险演练,确保汛前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工程至少开展1次演练。

(六)推进地灾项目实施。依法依规全力做好工程治理项目实施,动态更新库内进度,确保项目在规定期限内全面完成。要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2025年度五通桥区斜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详查工作,实现风险斜坡危险性和风险评价及区划,对风险斜坡建档立卡和建立风险数据库,为开展分级分区防控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已建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复查复核,确保汛期正常发挥防灾减灾功效。要加强项目储备库建设,认真开展绩效评价及问题整改,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益。要按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全覆盖现场监督检查,建立问题台账并及时通报,督促问题整改落实。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信用监管力度,加大对市场不良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着力提升工程质量。

(七)完善应急准备工作。各镇、各部门要认真梳理总结近年来地灾防治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严格按照紧贴实际、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原则,针对性修订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要抓紧完善会商调度、值班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细化预警发布、灾情处置、转移避险、抢险救援队伍物资前置等方案,落实监测预报、预警响应、转移避险、力量集结、物资保障等各项措施。要抓紧修缮维护避险转移安置场所,更新补充应急物资装备,确保有备无患。要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人员不脱岗、工作不脱节、责任不掉链。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立即按照预案要求启动应急响应,确保反应迅速、处置高效。要按照“首报要快、续报要准、终报要全”的要求,及时规范报送信息,严防信息倒流造成应急处置工作被动。县级地质灾害指挥部要主动加强与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会商,严格地质灾害认定,统一信息报送口径,规范信息发布程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八)强化资金保障工作。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监测预警、应急抢险、工程治理等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工作需求及时拨付防灾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九)储备救援力量。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抢险救援专业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防治与抢险救援队伍、武警部队、镇人民政府、村社及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避险与应急救灾演练,锻炼队伍,熟悉程序,完善预案,提高防治与救援处置能力。要加强抢险救灾及防治装备建设和专用物资储备,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应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处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开展。

(十)强化汛期值班值守。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逐级加大抽查调度力度,确保人员不脱岗、工作不脱节、责任不掉链。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按照预案要求启动应急响应,确保反应处置迅速高效。要按照“首报要快、续报要准、终报要全”的要求,及时规范报送信息,严防信息倒流造成应急处置工作被动。涉及地质灾害灾险情的要主动与区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会商,严格地质灾害认定,统一信息报送口径,规范信息发布程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拖延上报、隐瞒不报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附件:1.乐山市五通桥区2025年地质灾害监测点汇总表

2.乐山市五通桥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御监测点一览表

附件1:五通桥区2025年地质灾害监测点汇总表.docx

附件2:五通桥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御监测点一览表.doc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