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资讯 政务公开 政府领导 五通桥区情 部门乡镇 政民互动 办事服务 生活服务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民生信息
五通桥区聚力攻坚战贫困 昂首阔步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1-01-06 10:29    来源:区信息中心      字体:    特大    颜色: 绿
打印 分享到:

11

12

13

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群众在变富……如今,穿行于五通桥区的乡村田野,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新农村建设热火朝天,一幅幅昂首阔步奔小康的新画卷令人振奋。

五通桥区是全省“四大片区”外有扶贫任务的73个非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识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148个(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93个村、2个社区),其中市列贫困村29个(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22个),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51户6023人。

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五通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超六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动员全区力量、统筹各方资源、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政策兜底、产业扶贫、感恩教育等各项工作。通过持续努力,2016年,五通桥区在全市率先实现29个市列贫困村摘帽;2018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所有贫困户达标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确保了脱贫奔康不落下一户一人。

精准施策

夯实群众增收基础

近日,走进五通桥区牛华镇华联村乐达家庭农场的柑橘园,放眼眺望,成片的柑橘树整齐划一,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连接着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不时传来村民的谈笑声。

而在几年前,华联村还是一个市列贫困村,因交通不便,发展滞后,村民收入较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近年来,华联村从乡村产业发展入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6年,成功摘掉了市列贫困村的帽子。

家乡的巨大变化,让该村村民罗渊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外打拼十多年的他,2019年回到华联村,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成立了乐达家庭农场,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优质水果,同时发展养殖业,走出了一条种养循环发展的致富道路。

现在农场每月聘用20余名工人就近务工,其中大部分是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同时,华联村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农场,除了每年的固定分红,柑橘园进入丰产期后,还将获得一定比例分成,用于充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罗渊说:“自己富裕没什么,共同富裕才是关键,这是我返乡创业的最终目的。”

华联村2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万淑芳是这些年来该村脱贫攻坚成效的见证者。“我在农场干活,帮着除草、梳果、修枝,每个月有1000元—200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万淑芳说,门口的烂路、简陋的住房都成了过去,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为实现贫困户增收有项目、脱贫有路子,近年来,五通桥区坚持把产业扶持、就业扶助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技能素质,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脱贫增收。

在产业发展方面,五通桥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坚持以产业带动脱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29万亩。搭建农村电商平台148个,创建西坝生姜、有机柑橘等农业特色品牌12个,开发燕山荷塘、金山李花等农旅融合项目5个。完成34个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争取村级集体经济支持补助资金1700万元,在69个村建立10万元/村的产业扶贫基金,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服务能力,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在就业帮扶方面,该区深入实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行动,组织贫困户参加就业创业培训1600余人次,举办“春风行动”“送岗下乡”等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43场,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7个,全区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52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504个,兑现岗位补贴384.09万元,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1.28万人次。

另外,该区还积极引导社会扶贫,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举办“春蕾计划”“金秋助学”“栋梁工程”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事业。

政策保障

筑牢脱贫攻坚“最后防线”

金山镇先家村5组村民代成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2005年,在外地开汽修店的代成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彼时,每月几千元的治疗费用,让代成积攒的10多万元积蓄很快就花完了。

精准扶贫给代成带来了希望。2014年,代成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各项精准帮扶政策一一落实。在村镇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关心帮助下,代成和女儿申请到低保,并享受医疗、教育、住房保障政策。

“现在透析费用报销后,我每个月只用出100元左右,再也不用为医疗费犯愁了。”代成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脱贫攻坚这么好的政策,我不可能活到现在。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扶干部的真情帮助,让我们一家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脱贫攻坚各项帮扶保障,让代成一家再次看到生活的希望,也让很多像代成一样的政策受益者鼓足了信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五通桥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稳步落实安全住房、临时救助等9大长效机制,统筹实施教育、医疗等15个扶贫专项,累计投入各级扶贫资金3.02亿元,实现脱贫焦点不散、标准不变。2014年以来,该区累计向贫困户发放低保金、居家和集中救助金、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各类兜底资金54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各类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

抓实“三大保障”。实施“住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6户、土坯房改造140户、贫困户住房功能提升2013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户25人,实现全区贫困户住房安全全覆盖。严格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累计发放2173.82万元,资助学生13811人次,减免24228人次学生各类费用2433.48万元,全面消除因贫困而致辍学现象。强化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实现乡镇卫生院和家庭签约医生全覆盖、代缴贫困户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

抓好“三有提升”。实施贫困户安全饮水、安全用电提升工程,有效解决600余户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及改造配电变压器153台,实现贫困户安全生活用电全覆盖。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为1769户贫困家庭安装直播卫星设备、有线网络等,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完成360户农村困难群众入户道路硬化28.26公里,有效解决贫困户出行难问题。

创新方式

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在牛华镇星火村,唐树清感恩奋进、脱贫致富的故事家喻户晓。

唐树清一家是在2014年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在此之前他虽然尝试着从事辣椒种植,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一直无法做强做大。加上妻子因病住院,家里两个小孩需要照顾,生活一度艰难。唐树清说:“扶贫干部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给了我不少鼓励,也帮了很多忙,我家的生活慢慢有了变化。”扶贫干部根据唐树清的情况给予了有针对性的帮扶,逐步解决了他家面临的医疗、教育、资金、技术和发展难题。

唐树清说:“扶贫干部铺好了路,接下来就要靠我自己了。”如今,唐树清家种植了10多亩辣椒,年产量达2.5万公斤以上。2018年,他们一家住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唐树清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也激发了更多群众致富奔康的内生动力。2018年,唐树清被评为五通桥区脱贫致富“励志之星”,2019年,被评为乐山市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先进个人。

在推动扶贫工作精准化施策、个性化帮扶的路上,五通桥区不断探索新路子、总结经验,多元撬动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助力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

创新推行“负所得税”制度,调整现行低保政策“差额补助”方式,采用“以奖代补”,试点实施“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增加劳动供给、提高劳动收入,激发自我脱贫内生动力。目前试点范围由城乡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扩大至农村困难群众,惠及贫困户988户、临贫困难户9户。

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推进“一立两化”(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化改造、公司化经营),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通过务工和入股参与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该区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流转土地6.87万亩,推动就近务工人员增收100余万元。

出台《关于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体实际问题的实施方案》和“1+5”政策帮扶体系(住房改造、入户路改造、饮水安全、医疗教育、救济救助),印发《防贫防返贫工作实施方案》,构建防贫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救助金250万元,有效防止新增致贫返贫,将解决贫困户生存问题过渡到发展问题,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新时代,新征程。如今,五通桥区正众志成城,昂首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迈步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