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乐山市五通桥区委
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的决定
(2025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乐山市五通桥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乐山市五通桥区委九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各项部署,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五通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坚定实施“工业强区、城市更新、文化赋能”发展战略,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围绕“134”文旅发展思路,锚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一条主线,擦亮“千年盐城”“美丽小西湖”“中国麻辣烫发源地”三张名片,做强“特色美食、文化创意、赛事娱乐、乡村文旅”四大产业,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奋力书写产业兴盛、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五通桥时代新篇。
力争到2027年,“两街两厂两镇”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打造提升一批规模体量大、辐射带动强、社会影响广的“文化+”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五通桥特色和优势的“文化+百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到2030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域全季全时文旅新格局全面构建,“千年盐城”“美丽小西湖”“中国麻辣烫发源地”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传得更开。
二、用心塑造“盐续千年·桥通五洲”城市品牌
(一)擦亮“千年盐城”名片。全面梳理五通桥千年盐业文明发展史和百年民族工业发展史,加快出版盐业史、工业史、文化史、人物史等系列文化成果。坚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更加历史”原则,高标准推进“侯氏制碱法”核心遗址修复和工业史诗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川盐化”旧址改造提升,支持永利川厂旧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川盐化”旧址申报省级工业遗产,打造中国化学工业旅游朝圣地。深度挖掘盐业、盐政、盐商、盐工、盐运文化,抓好以现存盐井架、盐运码头、道士观为重点的盐文化标识保护,加快建设盐文化博物馆,系统呈现李冰平盐溉、侯氏制碱法、中国绿色硅谷等工业文明演进脉络,打造集文物收藏、历史研究、科普教育、沉浸体验于一体的盐文化核心展示区。用好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丁佑君故居、贺宗第等红色文化阵地,打造“盐文化+红色记忆”特色旅游路线。探索联合自贡、彭水等共同申报国家级线性文化遗产,策划跨区域“盐业文明溯源之旅”。大力弘扬实业报国、科技兴邦“永久黄”精神,支持工业企业建立陈列馆、展览馆,推动盐业文明赋能晶硅光伏、绿色化工“双千亿”产业集群发展。
(二)擦亮“美丽小西湖”名片。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立足小西湖“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景观基底,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深化“四公一农”建设提升行动,完善滨江步道、江滩公园等设施,建设水韵灵动的沿江滨水艺术聚集带,重塑“推窗见绿、出门亲水”高品质生活空间,打造岷江生态文化旅游走廊示范地。加快推进两河口街区宝庆街、花盐街等“六街十巷”肌理保护和原真性、整体性修复,恢复金融街、盐业街原貌,开发“街道+民居+院落”运营模式,推出“三馆一庙”等打卡点,通过水陆交通串联、文化主题呼应、业态功能互补,构建“湖街一体、古今交融”的魅力文化休闲区,重现四川盐业“清明上河图”繁华盛景。支持发展“夜游小西湖”“夜品桥乡美食”“夜赏桥乡文创”等夜间经济形态,在“赏夜景、逛夜市、吃夜宵”中带动经济增长,打造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美丽小西湖”。
(三)擦亮“中国麻辣烫发源地”名片。系统梳理牛华麻辣烫的起源、发展、技艺传承脉络,高标准建设麻辣烫博物馆、非遗工坊、展示体验中心,加速推进集美食体验、文化展示、技艺传承、夜间消费于一体的麻辣烫美食街区建设。立足“非遗+生态”双引擎,统筹西坝豆腐非遗与桫椤峡谷开发保护,突出野、险、奇特色,建设桫椤秘境步道,开发养生豆腐宴、峡谷探秘等研学路线,形成“日游峡谷·夜品豆腐”全时消费,推动桫椤峡谷—西坝场镇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持续策划举办“麻辣滚烫·美味绽放”等系列主题节会活动,创新融入音乐、市集、厨艺大赛等元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麻辣烫文化节庆品牌。积极参加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乐山大佛旅游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央视、新华社等高端媒体平台持续发声,推出系列形象标识、宣传片,推动五通桥美食走向世界。
三、培育壮大具有县域特色的文旅产业
(四)做大做强特色美食产业。科学编制《五通桥区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6—2030年)》,将美食产业发展纳入“五通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设立美食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出台支持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整合“牛华麻辣烫”“西坝豆腐”等特色资源,构建“1+2+X”美食体系,打响“桥通五味”区域公共美食品牌。建立美食企业重点名录库,申报注册集体商标,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老字号5个以上。支持美食产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参与制定美食产业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争创“牛华麻辣烫”“西坝豆腐”制作工艺省级地方标准。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年净增美食生产经营企业3户以上、培育美食餐饮连锁直营龙头企业1户以上,推动特色食品生产品牌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布局美食产业孵化园、加工园,加快建设标准化食材种植供应基地,开发即食豆腐乳、便携麻辣烫等创新产品,支持餐饮企业拓展电商、外卖、社区零售等新业态。发展“美食+旅游”模式,推出“寻味五通桥”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麻辣滚烫好吃地。
(五)聚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出台文艺创作奖励扶持办法,支持书画、“贰柒拾”竞技等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发展,推动美术馆加入川渝美术联盟,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写生创作基地,鼓励创作一批具有五通桥辨识度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力作,持续擦亮“书画之乡”品牌。实施非遗传承保护工程,建设非遗传承中心,推动豆腐乳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建立数字化档案,开展非遗展演、技艺大赛等活动,支持桥牌腐乳、牛华麻辣烫制作技艺等争创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成立五通桥文创产业联盟,鼓励文旅企业将盐业历史符号、龙舟形象、自然景观等融入生活用品、伴手礼设计,研发盐雕艺术品、绿色硅谷主题盲盒等“工业+”文创产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依托根书艺术馆、水墨禅心民俗文化传播中心等,创新打造“工业探秘”“非遗传承”等主题研学线路,开发根书创作、刺绣制作等特色实践课程,建立“研学+工业”“研学+非遗”“研学+农耕”等融合发展模式,争创省级研学旅游基地。
(六)大力培育赛事娱乐产业。依托五通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集图书阅览、文化展览、群众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公园、体育中心,打造综合性赛事娱乐新地标。建成投运福朋喜来登酒店,盘活新天地商业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体验式、场景式、沉浸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假日经济、节会经济、赛事经济,创新“龙舟+”模式,积极申办国家级龙舟赛,持续扩大“川派龙舟”影响力。支持承办国省级运动赛事,升级工BA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培育本土品牌赛事。依托毗邻乐山大佛优势和乐山机场、岷江航电等重大交通项目,大力发展空港经济、物流商贸、文旅休闲等业态,打造岷江沿岸休闲旅游带。协同参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布局水上运动基地、三江水文化运动基地等重点体育项目,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高水平演艺活动,支持举办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依托茫溪河古盐道、工业遗址等优质资源,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时代印记的影视取景地,吸引网络综艺节目、影视剧等来桥拍摄,发展本土特色演艺,推出一批本土精品剧目、影视作品。
(七)提档升级乡村文旅产业。将“双百”工程与本土特色农耕文化相结合,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农事体验、户外露营、山野运动等乡村旅游业态,支持双漩村、挖断山村、汤家坝村等建设集农耕文化、美食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文旅融合综合体。鼓励利用乡村文化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开发乡村文旅商品,做优“西坝生姜”“石麟佛手”“金山杏林李”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办好杏林李花节、稻姜文化节、燕山荷花节等系列活动,推出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强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支持有条件的镇、村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抓好川主庙、牟罗寨等历史遗存保护,培养一批乡村文艺创作者、乡村文化传播者和乡村文旅融合型产业带头人。
四、持续提升文旅服务保障水平
(八)完善服务配套。主动融入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配合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配套实施一批乡村旅游公路建设项目。优化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发展和规范房车、帐篷、民宿等特色住宿。加强景区景点、文化场馆等智能设施建设,细化落实“宠游客”系列措施,打造“一站式”游客服务站点,健全文旅市场质量监管体系,完善涉文旅诉求“接诉即办”高效办理和反馈机制,提升旅行社、导游、酒店、餐厅和景区服务质量。
(九)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加快引育文旅运营、文创开发、美食连锁等头部企业,加强国际化、综合性、领军型文旅人才引进培养,用好“桥通五洲”等新媒体和网络名人等力量。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和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市级文旅产业发展资金,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文旅项目库。完善文化产业用地保障机制,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资产等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十)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重点文旅项目推进机制,完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坚持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切实以务实作风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