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资讯 政务公开 政府领导 五通桥区情 部门乡镇 政民互动 办事服务 生活服务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
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通桥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11 09:35    来源:五通桥区政府办      字体:    特大    颜色: 绿
打印 分享到:

五通桥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解读

五府发〔2023〕5号

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五通桥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

现将《五通桥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

2023年4月6日

五通桥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2023年3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一)主要成效

(二)面临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三)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五)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六)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风险监测防控工程

(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四)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五)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乐山未来五年发展的“345”工作思路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五通桥区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多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确保了全区安全发展形势持续稳定。

1.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2019年以原区安监局为基础,整合应急办、民政、防震减灾等部门相关职能职责成立区应急管理局。调整完善五通桥应急委员会,各镇也相应成立应急办(或组建承担应急工作的股室),建立完善了救援队伍、救援物资、应急预案三大基础数据库。

2.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建立了全区救援类物资装备数据库。制定印发了《五通桥区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目前全区共有应急队伍166支,队员2263人;其中基层应急队伍127支,1775人,隶属国家救援队的专职队伍1支33人,社会救援力量队伍0支0人,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38支455人。

区应急管理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突发事件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创建3个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立了基层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方案),配齐配强救援装备,扎实开展演练培训。完善了基层灾情收集信息网络,建立基层应急联络员制度,规范信息报送,确保信息报送高效。

3.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生产安全事故“三项指标”逐年下降,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常态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事故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强力实施依法治安,狠抓区、镇执法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安全生产警示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彰显。

4.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针对全区常见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重大风险隐患,做好会商研判、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等工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基层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了基层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方案),配齐配强救援装备,扎实开展演练培训。

6.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完善了“以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为枢纽,以镇级部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支撑,以灾害易发镇、边远村社建立的应急物资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全区有1个区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和8个镇级物资储备点。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五通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应急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综合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方面还有较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防灾减灾环境复杂多变。五通桥区辖区内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区洪涝、地质、森林草原火灾等类型灾害发生风险较高,各类自然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事故呈现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防御工程基础薄弱,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监测和防控任务重、难度大。

2.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五通桥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危险化学品、煤矿等高危行业安全风险隐患较为突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易发多发。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精准、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仍然较高,传统安全风险与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交织叠加,安全风险隐蔽性、突发性、耦合性更加突出。

3.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职能职责尚未完全厘清,存在统筹分级尺度失衡、防救职责不清等问题。存在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行政部门之间联动不足、职能交叉、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平时预防工作难以协同开展。安办、应急办、减灾办、森防办、防汛办的统筹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各专项指挥部“防、抗、救”职能还未充分发挥。

4.综合应急能力支撑体系亟待提高。各级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数量不足且专业人才比例较低,基层基础仍较薄弱。灾害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专业能力较弱,缺乏应急指挥人才特别是“现场指挥长”培养体系。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强,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问题突出,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应急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5.防灾减灾救援能力急需提升。重点风险隐患防治工程推进较慢。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基础薄弱,应急处置现场的通信保障能力不足,灾害信息员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6.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亟需整合。各类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能力有待提升。区交通、住建、经信、水务、自然资源、气象、水文等部门的监测信息系统未能有效整合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根本目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2.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3.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以防为主、准备为先理念,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控制风险、消除隐患,推进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为核心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

4.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制约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应急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建立权威高效灵敏的体制机制,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5.坚持共建共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群防群治,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25年,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提升。

——应对处置事故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效发展,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能力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城乡基础设施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高,有效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专栏1:五通桥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下降15%

约束性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五通桥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中心,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依法治理和群防群治水平。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完善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区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理顺应急委与专项指挥部、相关工作部门关系和职责。细化应急指挥与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明确不同应急响应等级下的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确保统一指挥、部门配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健全镇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

2.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充分发挥区应急管理局统筹协调作用,落实牵头责任。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完善会商研判、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指挥调度、协调协作等制度,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发挥应急安全专家在应急指挥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专业指挥决策能力。

3.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地方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边界清晰、落实到位的责任体系。健全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预报、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应急准备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责任体系建设,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承诺制,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区、镇自然灾害防范、治理、救援工作责任清单,提升各镇、各部门防治救协同效能,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应急救援指挥和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安全责任追究。

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进一步完善综合应急预案和防汛抗旱、地震、地灾、森林防灭火等专项应急预案,各村(社区)依托应急分队编制修订处置方案或工作流程,片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按照行业部门要求,修订完善生产安全、防汛抗旱等相关专项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信息收集报告、人员临时安置等内容。

5.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制度。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健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机制。依法完善应急处置期间政府紧急采购制度,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完善各类应急物资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细化技术规格和参数,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及信息化管理。完善应急物资分类、储备、回收、报废、补充等相关管理规范。

6.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化体系。

整合在用、拟建系统,建设五通桥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森林草原等相关监测资源和基础数据,对接上级平台,构建协同联动、全域覆盖的监测预警网络,紧盯区内重点行业领域(危化品、非煤矿山、涉粉涉爆工贸企业及机场周边附属设施等),推进建设高危风险实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提升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风险识别与监测预警、信息收集与灾情统计、趋势分析与综合研判、指挥调度与辅助决策、情景模拟与总结评估等技术支撑能力。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摸清行业企业安全风险基础信息底数,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和专项整治。

1.加强风险源头管控。

行业部门督促指导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常态化摸排辨识重大风险工作机制,动态掌握风险变化,建立完善风险管控任务清单,明确风险位置、具体表现、管控措施、监管人员等基础信息,做到重大风险实时管控。行业部门定期梳理汇总本行业重大风险分布情况,摸清监管底数和风险状况,精准部署并推动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危险程度,动态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分层级分类别落实管控措施,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常态化排查管控机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记录、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推动企业全员参与排查整治隐患,形成安全隐患企业自查自纠常态化机制。

3.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强化行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城镇燃气、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工贸、特种设备、农村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范,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提升全区本质安全水平。

4.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监管。

危化方面。强化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推动高危化工企业进区入园。严格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布局和安全准入管理,从严审批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危化品安全风险管控,建设危险化学品行业监测系统,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的危化企业搬迁改造。

煤矿方面。持续开展煤炭去产能工作,分类处置30万吨/年以下煤矿。推进煤矿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强煤矿瓦斯、水害等灾害风险防治。

非煤矿山方面。持续实施非煤矿山分级、属地监管制度,严格建设项目审查,控制增量,减少存量。推进非煤矿山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方面。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旧桥(隧)改造工程,加强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整治。加强老旧客车监管,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集中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治理,强化危险货物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安全监管。

城市建设方面。持续开展城市危险房屋排查整治,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建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隧道、城市桥梁、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台账,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完善燃气工程技术标准,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大型脚手架、深基坑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施工安全事故,依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特种设备方面。在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医院、学校、主题公园、景区、宾馆等重点公共聚集场所,工程施工工地、钢铁冶金、仓储物流等重点工贸行业场所,城镇燃气管道安装、使用单位等重点燃气企业,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集中整治。

(三)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救”综合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1.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扎实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不断健全工作制度指南,严格实施技术规范,推动各项重点普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确保2022年底前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切实加强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共享,避免重复调查;强化数据质量管控,提升数据汇集分析的效率和精准度。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2.推动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治理。

充分发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在隐患治理中作用,强化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预防与有效治理。客观把握五通桥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综合风险水平,重点做好洪涝、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城乡安全保障水平。推进乡村危房除险改造,提升房屋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河流湖泊治理,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推进水利工程防洪达标建设,发挥好重大水利工程安全阀作用。

3.加强多灾种精准监测预警。

加强灾害事故风险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提升对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能力。统筹多灾种灾害信息管理,实现气象观测站、洪水预报站、地震监测站、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的信息共享。加强基层监测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监测、预警调度及时性和准确性,落实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传达到村、到户、到人。完善重点行业部门灾害信息员制度,加强次生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工作机制,依托广播电视网络,与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扩大“乐山应急”“微五通桥”“桥通五洲”等APP公众号的渗透率,建设融媒体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4.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加强地震监测工作,提升地震预测预报水平。落实建设工程特别是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实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调研,提升防范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推进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等重点领域行政执法。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设应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强化“三重”应急力量配置,建立各类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大力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1.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全面落实《乐山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补齐应急救援短板,基本建成符合国家要求、满足五通桥急需、可靠有效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全区应急救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加强,指挥协调、救援处置、风险防范和监管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应急救援能力整体提升的总体目标。

2.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完善消防安全能力建设,推进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标杆建设、单位社区消防安全能力建设,实施企业专职消防队、片区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3.充实专业性骨干救援队伍。

统筹专业救援力量布局,采用共建、合作等方式,逐步充实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部门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建立行业专家、技术干部、管理干部组成的技术支撑类应急救援队伍。

4.发展社会救援力量。

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全面掌握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基本情况。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在预防准备、应急抢险救援和灾后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救援补偿和应急调用机制。完善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明确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社会力量与政府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资源共享机制。

5.健全区域联动机制。

进一步加强与相邻区域的交流合作,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健全防灾减灾联合工作机制。

(五)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1.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健全监管执法体系,细化完善执法事项,明确执法依据,合理划分执法权责,实施分级分类执法。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执法”工作,探索“清单制+执法”,提升执法效能。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执法合力。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全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

2.强化应急管理执法监督。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监督,常态化组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定期开展执法情况分析通报。完善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机制。强化重大行政案件集体审理,落实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案件备案制度,监督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依法严惩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

3.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落实政务服务事项“三集中、三到位”“一窗受理”等工作方案,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履行“最多跑一次”服务群众承诺。

(六)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监管执法和社会动员能力。

1.加快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建设五通桥区智能化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整合在用、拟建系统,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森林草原等相关监测资源和基础数据,对接市级平台,构建协同联动、全域覆盖的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区级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可视化运维感知网安全防护等子系统。完成县(市、区)级业务数据与管理数据接入等工作。

2.推动行业部门应急管理信息融合。

协调推动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行业部门的专业领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报告、风险分析和专业预测预警等功能。紧盯辖区内重点行业领域,推进建设高危风险实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市县互联互通的大数据综合性研判分析平台,汇聚接入本级各类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提供一站式访问服务。

3.提升应急通讯保障能力。

结合实际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和专业通信保障队伍建设,保障应急救援现场通信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段畅通。配备卫星电话等装备,实现现场救援队伍内部、现场与各级指挥中心之间的传输。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和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建设。

4.提升应急信息化平台管理和运维能力。

通过购买专业服务、聘请专业机构等方式对应急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防护。强化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对信息化平台稳定可靠运行的支持保障。

(七)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

深入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建立社会协同防范体系,大力提高群防群治水平。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与业务培训。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建设。完善应急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建设应急科普宣教场馆和宣教专栏。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完善公众安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作用,开展知识宣讲、案例解读、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安全科普宣教活动。

健全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党政干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培训;开展具体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监察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业务提升培训。完善高危行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全区安全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建设。

2.开展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训练。

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交通运输、旅游、教育等重点行业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以自救互救为核心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志愿者组织建设,提升志愿者应急技能。推动企业、学校、人员密集场所、自然灾害易发点普遍开展疏散逃生、应急避险等方面的群众性应急演练。

3.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动员,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完善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吹哨人”制度。

4.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社区重要工作内容,构建应急管理网格化管控体系。落实《社区(村)综合减灾服务规范》《社区(村)自然灾害基本生活救助服务规范》和《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推进基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风险监测防控工程。

1.建设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基础数据库: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数据库,建设安全风险等级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实现高危企业在线监测率不低于85%,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库登记率100%。

2.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对区、镇两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机构执法车辆配备类型和数量,补充更新执法车辆。补充更新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消防救援机构执法个体防护装备、执法制式服装和调查取证装备,建设完善执法装备库,重点增补执法过程管理、数据分析、5G多功能综合执法等智能化专业装备等高科技执法装备。开展执法效果评估,强化基层监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水平。

3.持续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危险化学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场所、关键岗位、高危作业环节安装视频监控、智能监测感知系统,并预留接口,将监测信息接入镇、区应急指挥平台。

(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承灾体、历史灾害等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2.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建设。

3.协调推动防洪排涝减灾工程:推动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逐步达标。逐步提升城镇排涝能力,推动城乡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升。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区消防应急综合训练:完善集消防、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训练,应急仿真演练系统训练,各级决策与指挥人员、事故处置人员应急教育培训、危化品应急救援实战训练等相关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应急训练基地。

2.城乡消防站建设工程:优化全区消防站布局,缩短救援作战半径,形成响应及时的消防救援体系。推进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标杆建设、单位社区消防安全能力建设,实施企业专职消防队、片区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建设,新建消防站2个。

3.完善区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结合区域性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依托现有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队伍和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完善应急救援装备储运设施和体能、专业技战术、装备实操、特殊灾害环境适应性等训练设施,补充配备通用应急救援、应急通信、应急勘测、个体防护等装备,拓展地震搜救、抗洪抢险、火灾扑救等救援功能。

4.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程:修订完善五通桥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五通桥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专项应急预案,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部门应急预案、五通桥区突发事件交通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等应急保障类预案。

(四)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储备物资仓库升级改造工程:根据辖区内防灾救灾实际需要建设完善区、镇物资储备库。对现有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库进行适应性改造升级。在全区建设村级应急抢险物资储备点。

2.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立覆盖区、镇、村、家庭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落实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将各站点应急物资纳入应急能力网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和统筹调配机制,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能力。

(五)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1.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五通桥区智能化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整合在用、拟建系统,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森林草原等相关监测资源和基础数据,对接市级平台,构建协同联动、全域覆盖的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区级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可视化运维感知网安全防护等子系统。完成区级业务数据与管理数据接入等工作。

2.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网建设工程:配备卫星电话实现特殊场景下远距离通信传输。建设“公网专用、固移结合”的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整合指挥信息网、公共通信网和低功耗广域网。

3.专业领域风险隐患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协调推动建设交通、林业、住建、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险化学品监管、特种设备等专业领域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信息平台,对各类重点风险隐患点位、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工位、重点设施(装置)等进行实时监测。运用物联网、遥感卫星技术等,动态实时监测滑坡地质灾害、河流沿岸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点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将现有各矿安全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数据通过专网与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监控综合信息平台对接整合,实现监测监管与决策分析综合信息管控,同时为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支持,构建新型的安全监测监管模式,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5.应急管理指挥场所及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工程:完成五通桥区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形成上下贯通、数据实时共享、部门联动协作的应急调度指挥系统。

6.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建设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与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与省市县三级平台及同级政府、相关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整合现有各类发布手段和渠道,实现横向各部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收集、及时发布。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各镇政府、园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属地实际情况制定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大举措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强化资金投入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地方各级投入责任。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规划制定具体项目清单,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规划项目的衔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规划项目落地见效。

(三)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区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