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南部,紧靠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距乐山中心城区22公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两度设立五通桥市,1985年属乐山市辖县级区。全区面积465.68平方公里,下辖8镇,94个村、25个社区,户籍人口28.34万人。
历史悠久,盐续千年。从秦国蜀守李冰在现区境内红岩子盐溉始,五通桥有史记载的盐业史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井盐史同步,时间长达2260余年,是中国最悠久、最完整并“活着的”井盐发展史标本,被称为“千年盐城”。拥有因盐成邑的古城建筑、因盐而兴的龙舟、因盐而娱的盐码头、因盐而味的嘉阳河美食、因盐而育的红色文化和因盐成景的古黄葛树人文群落。
生态发展,环境优美。五通桥区自然风光秀美,融山、水、树、桥、城于一体,是川南著名水乡。区内岷江、茫溪河和涌斯江蜿蜒穿城而过,沿江上千株古黄葛树,各具特色的桥,掩映于碧绿之中的建筑群,构成“小西湖”之美景,被徐悲鸿誉为“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同时,五通桥区拥有菩提山森林公园、桫椤峡谷和国家3A级景区中国根书艺术馆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南向枢纽,区位较优。五通桥区是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水陆交通要道,213国道、104省道、乐宜高速贯穿全境,距成贵高铁、成昆铁路乐山站不超过40公里,区内岷江航段可常年通航500吨位级驳船,镇、村通公路比例达100%。随着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将建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区域性交通次枢纽,全区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工业主导,绿色硅谷。五通桥区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诞生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区、机电知名品牌示范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近年来,五通桥区围绕全省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针对性融入全省五个万亿级支撑产业中的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三个产业体系培育,重点发展多晶硅及光伏、精细化工、稀土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建设千亿晶硅光伏产业集群。2023年2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五通桥经济开发区。
产业融合,特色鲜明。五通桥区是远近闻名的游泳之乡、龙舟之乡、书画之乡,也是全国专合组织、农家乐的发祥地之一,全区依托蔬菜、水果、道地中药材等等特色产业,以及丁佑君纪念馆、永利川厂旧址、贺宗第等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金山杏林、金粟刘家山、竹根龙门、竹根青龙、石鳞许店儿5个村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竹根翻身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兴隆里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录。首批通过全省整体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被命名为省级标准化先进区,五通桥豆腐乳、西坝生姜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德昌源获“中华老字号”授牌,水乡元宵粉、牛华芽菜、西坝生姜、蔡金泽泻、石麟有机佛手等特色农副产品远近闻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